走进云南省宁蒗县,写有“自强、诚信、感恩”的彝、汉文字宣传标语随处可见。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随着脱贫攻坚和“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深入推进,广大贫困群众团结一心,感恩奋进。
宁蒗县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俗称“小凉山”,1950年和平解放,1956年成立彝族自治县。发展起步晚、交通阻隔、自然条件恶劣是宁蒗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全县28万人口中,现还有2.8万人未脱贫。
扶贫先扶志。面对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宁蒗县自2016年起,深入开展“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
近两年来,宁蒗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各级党员干部、驻村扶贫工作队员走村入户,深入浅出地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党的十九大精神,耐心细致地对村民进行思想教育,引导、鼓舞、感化贫困户,激发他们战胜贫困、创造美好生活的内生动力。
宁蒗县委书记杨承新告诉记者,过去较长一段时期,村民普遍存在“争当贫困户”“坐等政府送小康”的消极思想和行为,脱贫攻坚工程一度十分难推进。近两年来,通过开展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自强、诚信、感恩”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广大贫困户普遍树立了“贫穷落后不光荣”“等、靠、要不是办法”“党和政府拉一把,自己走一步”的共识,全县形成了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社会氛围。
三年前,西川乡还只是一个“一方山水难养一方人”的贫困乡。后来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大力推广种植花椒,扶贫干部手把手带着村民开荒、育苗、施肥,现在全乡花椒种植面积突破7万亩,产值达3000万元。小小花椒树,成为致富大产业,西川乡已是远近闻名的“花椒之乡”。
“我家种植了100多棵花椒树,三年来,收入有10万元。”西川乡界马村贫困户刘你坡激动地告诉记者。
西川乡的产业扶贫是宁蒗县抓实脱贫攻坚工作的一个缩影。
杨承新说,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目标,宁蒗全力补齐产业、住房、交通、教育、健康等短板,坚决啃下易地搬迁这块硬骨头,走一条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乡村振兴相结合的路子。今年底全县82个贫困村能达到预脱贫标准,明年一定可以与全国一道如期脱贫摘帽。
“脱贫攻坚改造了农村社会,也带来文明的曙光。”在宁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学忠的记忆里,过去“小凉山”农村人九十点钟才起床,晌午过后,随便下地干点农活,太阳一偏西就收工,晚上大家约在一起闲谈是非。男人一有钱便买酒喝,经常喝得大醉,在村里游荡。女人则没有任何地位可言,什么脏活累活苦活都干。
李学忠说,如今,男人每天早早就干活去了,晚上坐在家里看电视,一家人聊的是收入、孩子的教育、党的恩情。女人则越来越受人尊重,大部分农村妇女变成了女能人。
这一切改变,是感恩教育的结果。“扶贫干部比亲人还亲!”说起党的关怀,刘你坡连连称赞。他说,扶贫干部每隔三五天就来家里嘘寒问暖,宣传政策,每次来都顾不上喝水就离开了。
“不让一个民族、一个人掉队。”党中央的誓言在“小凉山”得到坚定践行。在宁蒗县,让人感受到的是一幅幅民族团结、乡风文明、村庄美丽的动人画卷。
来源:新华社
记者:字强